昌吉种苗花卉信息平台VIP会员单位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企业动态 » 给我一个沙漠,还你一片绿洲——记郑兴国与他34年的绿色事业
企业动态返回列表
给我一个沙漠,还你一片绿洲——记郑兴国与他34年的绿色事业
发布时间:2020-09-02浏览次数:60


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,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、美起来。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漠的边缘,就有这样一位投身绿色事业的人,34年来他选育的树木良种让家乡的沙漠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。

1963年出生的郑兴国,现在是新疆博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。提起郑兴国,吉木萨尔人并不陌生。因为30多年来,他从来没有脱离开林木良种的选育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,为助推家乡林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结缘林木良种选育

郑兴国的家乡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吉木萨尔县,这里气候干旱少雨,种植林木非常不易。家境贫寒的郑兴国为了学一门技术,尽早挣钱养家,考取了新疆农校中专,从此和选育林木良种结缘,毕业后分配到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试验站担任技术员。


当时正好赶上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快速推进,郑兴国所在的试验站承担着榆树和杨树品种选育工作,实践中他发现品种选育工作中走了不少弯路,比如原来最早种的都是榆树,但是因为下面土壤比较黏,容易生病,病了以后树皮一抠就下来了,榆树越长越小,长成小老树了。当然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,现在基本上都不种榆树了。

有人说,在新疆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。引进的树种水土不服,试验站就下大力气进行品种改良,先后攻克了白榆改良、白杨杂交育种、胡杨改良、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,在全疆推广,填补了新疆杨树育种的空白,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改制的十字路口,何去何从

但是就在这时,事业单位的改制让郑兴国和同事们站在了十字路口。单位40余人的前途命运系于一身,该向哪里走?

郑兴国说:“白天生产,晚上开会,一直在琢磨咋办?当时一个月我头发掉了不少。大家都在十字路口徘徊,最后职工们都看向我,我如果说改,他们就跟着我走,我如果不改,他们也不改,就这么一个情况。”

最终试验站改制为民营企业,成立股份制的新疆博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,29名职工成为股东,郑兴国成为公司法人代表、董事长兼总经理,开始跑市场。

沙棘里的新生机

最初一切都要自力更生,公司紧盯市场发展形势,市场上需要哪种苗木,就培育哪种苗木。所谓的紧盯市场需求,就是国家对林业产业的调整政策,比如国家要沙漠封育、沙漠治理、沙漠修复,它就需要一定的沙生苗木,国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,它就需要经济效益好、品质好、有市场的一些品种。

但是1998年4月紧邻家乡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来了一场特大沙尘暴,造成吉木萨尔县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,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郑兴国的想法。

瞄准国家的产业政策,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,郑兴国把发展重点放在了沙棘产业上。沙棘发达的根系可以固沙,通常四五年后地面育碧成林,地下根系达十米之多,同时它抗旱、抗贫瘠的生命力极强。郑兴国想利用沙棘这种小小的灌木走一条既修复植被、培植资源,又利用资源发展产业的新路子。

郑兴国陆续从俄罗斯和辽宁引入大果沙棘品种,通过适应性、抗虫、抗病试验,选育出了深秋红、无刺蜂、状元黄三个适合新疆气候特点的栽培品种。产量好的话,正常的纯收入大致是每亩2000块钱。

今年春季,刚刚落户吉木萨尔县的沙棘深加工企业负责人申大军,将先期在这里种植一万亩沙棘,之后还要建设沙棘深加工的厂房,生产沙棘茶,压榨沙棘籽油,提取类黄酮素等产品,形成种植沙棘、修复生态、产业发展、农牧民增收的产业链。

梭梭林,让环保变得可持续

站在一片荒凉的戈壁旁,指着远处的红柳,郑兴国说:“再过十年八年,这里的红柳都死了以后,沙包将要前沿,风就会刮到农区,那边的梭梭是比较耐旱的植物,能起到挡风墙的作用。”

眼前如挡风墙一样的梭梭林有1600多亩,是74岁的马献民老人历经15年种下的。马献民是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职工,他让记者看梭梭林两侧刮风的力度和风声的变化:“你看外面风呼呼叫,到里面就是轻微的一些风了,这个就是梭梭林的作用。”

最初马献民自己往里贴钱种植梭梭防风林,一度难以为继,直到认识了郑兴国。郑兴国收购了梭梭接种的肉苁蓉种子,让马献民有了周转资金,15年时间里,他每年增加100多亩的梭梭种植,不断扩大着防风林的面积。

保护了一棵梭梭,意味着每年你可以获得十几块钱的收入,这样老百姓对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就提高了。经济效益能够可持续地促进生态林建设,从而加快生态修复,这也启发了郑兴国,使其在选育苗木的方向上做了调整。

算下来,郑兴国每年为社会提供的用于防风治沙、造林绿化的各类良种苗木1000多万株,产值上千万元,营造防风林10万多亩,杂交培育出的良种苗木遍及全疆各地,并远销甘肃、山西、四川、黑龙江等省区。

牡丹基因库里的赤子心

和选育良种苗木相比,郑兴国建立的牡丹园基因库也有着深远的意义。

这个15亩的牡丹园基地,一方面用于选育,另一方面搞一个牡丹园,每年搞花展,让更多人认识牡丹。拿着手上的牡丹,郑兴国说:“这些资源现在都是无价的,你现在就是给1万块钱一棵也不会卖的,因为卖掉就没有了。”

十年前,国家提出发展牡丹这种木本油料产业。从那时起郑兴国几乎走遍了北方的牡丹生长地,收集了150多种油木牡丹的优良丹株,建成了北方地区最大的油料牡丹基金库,并且选育出5个优良品种,其中有2个被自治区批准认定,填补了油木牡丹栽培品种的空白。

郑兴国目前要做的,就是尽快把苗木基数繁殖上去,为将来推广种植做个准备。虽然从实验到最终量产还需要20多年的时间,还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,但是只有建立属于中国的种子资源库,才能避免将来受制于人。所以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、还会遇到哪样的困难,他都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,毫不退缩。

34年的良木选育经历,郑兴国从不断试错中筛选出一粒粒绿色的希望,从国家的需要中寻找发展的机会,用一棵棵微弱的植物逐步扩展祖国的天然屏障,努力通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相结合的方式,践行着习总书记提出的让家乡绿起来、美起来的美好愿景。就像他微信签名所说:“给我一个沙漠,还你一片绿洲。”


相关评论0条  
用户登录
联系方式 更多
  • 联系人:高峻
  • 电话:09946916446
  • 邮件:769363420@qq.com
  • 手机:13039419298
  • 传真:09946916446
  • QQ:769363420
  • 地址: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镇北庭路109号
站内搜索